2014年4月15日 星期二

本土原來真係可以當飯食

本土是一個元素,但不應該和質素掛鉤,這裹不是指《彊屍》,《狂舞派》這兩套電影賣弄本土文化,但明顯地,部份窮得只剩下本土的電影,正努力將這份僅存的特質拿去賣錢。例如近期的《紅Van》正是一個明顯的例子,正當大家期待的是一部科幻式懸疑作品,但成品卻是盡是突兀的「政治明喻」作品。我明白小說本身都有一種政治取向,但陳果把這種情緒推到極點,換來的就是空洞無物的「Cult」作。「噢,原來只要套戲係「所謂」拍俾香港人睇,咁佢就值得盲目地支持」。由《打擂台》(2010)到後來的低俗浪潮而成的「本土文化」,香港電影似乎正在找尋自己的身份,其中包括對合拍片的疑惑,但問題是完完全全否定合拍片出現的原因,而要求市場只供應由香港人資金而拍成的電影是非常不切實際的。雖然部份合拍片的確是有一浸「大陸味」,並且明顯地不是以香港觀眾作為主要觀眾層。但我好懷疑這群觀眾到底想要什麼,一方面否定合拍片,但又要求每一套香港電影都要有一定的質素,但又不會「俾錢入戲院睇港產片」,到底香港觀眾想不想看香港電影的呢?

如果因為《一代宗師》的製作時間過長,或是因為班底不夠本土而否定其質素,並強行要求大家頒獎予其他明顯技術方面沒有那麼成熟的獎項,這樣才是真正的「分豬肉」。我認同一代宗師在某幾個獎項,例如男配有爭議的地方,但這不代表一代宗師所得全部獎項都不是實至名歸。坦白說我不太介意看見金像獎有所謂「大陸片」的合拍片出現,特別是當香港的資金都不願投放的時候,唯一可以做的不外乎就是去依靠其他地方的資金。但假如因為《一代宗師》是合拍片,而說這部電影不值得在一個頒獎禮裹得獎,甚至否定電影本身質素,這無疑是本末倒置的。

正當大家還在爭論《彊屍》,《狂舞派》比《一代宗師》更值得「攞獎」的時候,其實我真的很喜歡早已經被人遺忘了的《盲探》,更希望它能得得「最佳編劇」這個獎項。正如我一樣,我也很想自己喜歡的電影得獎,但我不會說《一代宗師》苦澀難明,造作。要求香港金像獎只容許純本地製作才能參選,未免是太過固步自封了。

爛得只剩下本土?「本土」電影應往何處去?

T&A雜談- Hugo (2011)

希望大家支持下!

2014年4月9日 星期三

唔係有英文字幕就係藝術片

藝術電影作為一個類型係極度模糊既,一方面藝術片不斷被大眾標籤為擁有「Cheap,小品,清新,Indie...等等」既元素,但呢類戲欣然接受呢類字眼既同時又不斷同你講呢種Cheap同(大部份)既慢係高尚野黎,結果呢堆「慢」就突然變咗一堆神聖到你都唔可以踩既野,如果唔係就係你既問題。所以打從一開始,將王家衛同陳果既作品擺埋一齊,然後將兩者同樣反主流商業電影既取向(例如鏡頭慢,故事難理解等要素)就話兩個人既作品都係藝術電影呢種做法都係極之有問題,但無何耐何地,當部份電影嘗試離開一種最賺錢,亦都最易睇既模式(注意,易睇唔代表無深度),佢地雖然係由唔同導演,或者你可以叫「作者」創造出黎,但佢地既戲,或多或少都有一種共同既味道喺入面,未必係佢地有意識咁製造出黎,但呢種味喺唔止一個導演既作品入面出現。王家衛曾經講過話自己只係一個唔成功既商業電影人。但聽落,更加似係控訴緊社會唔識欣賞佢既「商業電影」,即使佢「話」佢既電影係好易明,但佢做緊既野,仍然係極之唔協調,一邊偏離主流路線,但一邊話其實我想走主流路線,好~難~捉~摸~阿。當然王家衛唔係第一個講呢種「我係嘗試拍緊商業電影,不過我將大部份商業電影條方程式改哂佢而主流又唔buy咋嘛」呢類前後矛盾既言論。 

「作者理論」作為藝術電影既典基,高達曾經提出過「導演係最重要」呢個概念,因為導演先係真正話事果個,但大部份電影,即使係出哂名既《斷了氣》(1960),其實都係由大部份人既團隊組成。王家衛電影入面既唯美同頹廢,同時係由杜可風同張叔平再加唔知幾多個幕後團隊而組成既。但唔計以上呢個先入為主既概念,作者理論亦都同時限制咗導演可以做既野,導演個人風格突出,雖然可以吸引一班fans,但呢班fans同時亦都期望導演做番相同既野,假如王家衛下一套新戲唔再有作狀得黎浪漫到傻既獨白,而塔倫天奴又唔再無啦啦大玩電影類型同大量致敬,大家就會開始驚。雖然電影類型可以轉,但點樣去講故仔既手法其實都係要儘量保持住。更加唔好提,高達自己都認為有D生存喺荷里活既導演,包括希治閣,都係「作者」之一。我唔否認呢種說法,但問題係,邊個去決定一個導演係咪作者呢?點解有D「作者」會比其他「作者」突出,咁既然藝術電影比商業電影更加需要「作者」,又邊個去決定一個「作者」既作品係藝術定唔藝術?


我認同要由唔同角度去睇一套戲,正如你唔可以下下用商業電影既準則去評價其他作品,特別係學生作品,未必有咁大規模既資金投放。但問題係,無人會夠贍用「梁朝偉都無甄子丹打得咁好睇」去評價《一代宗師》(2013),因為大家都知道,《一代宗師》入面既打鬥只係Bonus,真正睇既,係「王家衛」既作品,而評價入面既打鬥,反而係一種無文化既行為。呢種表面而又簡單既標籤提供咗一個保護俾大部份。點解一套戲,如果入面有理解唔到,唔熟悉既元素,佢就會自動變咗做藝術電影? 而黃秋生唔似葉問,絕對比梁朝偉唔似葉問更常見。我理解唔到呢種過份簡化既雙重標準,我認同電影有等級之分。但呢種等級應該由套戲既內容入面出發,而唔係一刀切話商業電影一定比藝術電影垃圾同只係俾大眾消費時間,更何況根本好難去定奪藝術電影既真正定義。

2014年4月3日 星期四

Any idea is a good idea except the non-happy ones.- The Lego Movie《Lego英雄傳》(2014)

《Lego英雄傳》商業味濃,但正正就是因為Lego的出現,令到這份商業味不但毫不突兀,更是一齣成功的置入式廣告,《Lego英雄傳》的故事雖然稱不上有什麼新奇之處,卻在每一個細節上都盡顯心思,沒有期望下反而是一齣非一般的動畫。

故事講述平凡不起眼的 Emmet (Chris Pratt) 在一個彷似烏托邦的城市裹過著日復一日的無聊生活,卻因機緣巧合下得到了Piece of Resistance,還被其他人以為他就是傳說中的「The Special」,會帶領他們抵抗暴君Lord Business (Will Ferrell) 正在進行的改革。就這樣,這個毫不突出的Emmet 就在眾人的期望下踏上了魔戒似的旅程。

作為Lego的第一齣電影,《Lego英雄傳》特別的地方絕對不是僅僅Lego 會動這個特點,特別是現在製作Lego影片的門檻已比以前大大減少,「識郁」已經不再是什麼賣點,取而代之的是,是更見野心的命題。Emmet 是一個平凡而又循規蹈矩的小職員,但正正因為他的平凡,令到這個角色更加可愛。片首有關其他人對Emmet 的印象,是一大力證,還有誰在看過影片後而不對Emmet憐憫一番?作為一個存在感接近零的人,他唯一可以做的就是每天活在自己的世界,自我感覺良好地消費咖啡,垃圾肥皂劇。到後來因了解殘酷的事實,而放棄自己,再自我醒覺,而真真正正的成為救世主。故事的主線是「熟口熟面」,但這是一個關於Lego的故事,令到整部電影提升了一個檔次,不再是流於表面的「只要相信自己,就人人都可以成功」或者是「天生我才必有用」。
從Piece of Resistance 的「真正身份」,到後來Bad Cop/Good Cop的雙面人設計,甚是Benny的八十年代風麾一時的太空人公仔等大量有關Lego迷才會理解背後的特殊情懷足證電影並不是單純的「Lego電影」。而是在照顧Lego 愛好者的同時,亦都照顧其他非Lego 愛好者的朋友。電影最尾的十多分鐘,不但將整個主題昇華,更令大家反思Lego 的定位,當部份人都將「儲」 Lego 當成滿足自己童年的一股欲望時,電影當頭棒喝的跟大家說,特別是成年人,Lego並不是「買完,砌完,擺完就算」的玩具,而是應該有更多的意義。電影大量情節的確是熟口熟面,但大量非Lego不可完成的場面和情節,為這電影帶來了不少突破。《Lego英雄傳》可謂星光熌熌,其中Will Ferrell 更有教人驚喜的「演出」。唯一敗筆,似乎就是片未「英雄抱得美人歸」的情節來得十分突兀,甚至有為「完滿而完滿」的感覺。

電影在不斷灌輸「人人可以做英雄」「人終需相信自己」這種表面而又帶點俗套的主題的同時,電影的中心思想始終是叫人不要隨波遂流,不要整天墨守成規和循規蹈矩。而是要跟隨自己的想像力去砌積木。在圍繞著自由意志,反烏托邦的表面下,電影真正說的,還是叫大家要多砌多買Lego。《Lego英雄傳》在「廣告味濃」的氛圍下,帶給了觀眾一套帶有集體回憶色彩的合家歡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