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0日 星期一

殺佢係其次,最主要係錄餅帶,我要清清楚楚睇佢點死呀 一 買兇拍人 (2001)

重看彭浩翔的第一套長片《買兇殺人》。看見的是一個對市場不認識的彭浩翔,《買兇拍人》講的是三個小人物在逆境下掙扎求存的過程,三人分別是日沖衰落的殺手阿Bart(葛民輝),有理想但無人賞識的李楝全(張達明),和AV女優美智子(樋口明日嘉)。類型電影並不是第一次出現在港產片歷史上,在電影中段亦見到《買》有向同樣大玩類型的《國產零零七》致敬。但買兇拍人的特別之處,在於《買》在大玩類型的時候,亦都或多或少反映香港電影製作的過程(呢個部份其實比《低俗喜劇》(2013)更加到肉同有實感),而其中最主要而又最特別既命題,係探討何謂「電影」。

《買兇拍人》就是在這種帶有野心底下產生出來,《買》雖然以殺手阿Bart 在九七後,市道低迷下大搞新花臣為主線。但實際上,《買》的真正主角,是在紐約讀完電影後在香港拍咸片的李楝全,又或者應該說是彭浩翔跟無數的電影工作者。因為,張達明飾演的李棟全,很明顯是彭浩翔自身的個人投射。不同於《低俗喜劇》,電影架構並不是只圍繞電影製作的過程身上,反而和「殺手都係人」雙輔雙承,而電影製作只是另一條線。而李楝全這個角色,是悲哀的,這個自命清高的助演導演(係,佢連導演都唔係) 為了「搵食」,結果要淪落到酒吧「散貨」,甚至之後,他之所以能夠拍電影的資金其實都是來自「拍人殺人」而來。李棟全的辛酸或許不是事實的全部,不過亦都見到不少真實的地方,例如「俾錢拍戲就大哂」。但彭浩翔只將電影業和同樣是夕陽工業的殺手進行錯配還略嫌不夠好玩,「買兇拍人」這個將兩者連接起來的橋樑,使得《買兇拍人》比同樣是反諷電影業的《低俗喜劇》高上了幾千個層次。(比起彭浩翔之後將一個意念發大黎講既戲,《買》個故仔係豐富既) 


買兇拍人這個行為是電影的本質,就是說假如只注重影像所帶來的故事,那其實人們可以從其他媒介得到這個資訊。你可以睇書,聽電台,種種方法都能知道結果。就如電影裹買兇拍人的人,並不是要單單去證明殺手已經成功殺死目標。而是在於過程,他們要的不是充滿實感的手搖式影像,而是一堆經過剪接,後期製作的影像。換句話說,過程比結果重要,而怎樣說故事,其實亦比故事本身更重要。《買兇拍人》在黑色幽默的氣氛中卻帶有探討電影的本質,在怪雞中又帶點嚴肅實屬難得。我喜歡當時的彭浩翔,在《買》中,看到的不只是以上複雜的架構,還有是為第一部長片執導時的不安。大量不同的攝影和剪接技巧,如跳剪,Dolly zoom等都出現在《買》中,就如大部份人的壞習慣(包括考試同寫文)這是一種證明,一種拋書包式的做法。賣弄自己已經清楚明白大量技巧的用法,偏偏這一堆技巧令到電影帶點稚氣,而這種稚氣是和《買兇拍人》相襯的。《買兇拍人》俗,但這種「俗」是有血有肉的,而現在彭浩翔的「俗」反而比初出道的彭浩翔少了一份好玩。

2014年1月14日 星期二

I believe in friends. I believe we need them. - Shallow Grave (1994)

《Shallow Grave》很快,快得人們都還未感受到三人之間的感情,已經入局。整部電影都相當多地方向希治閣借鏡,其中包括不斷的由低角度拍攝樓梯,又或者是大量借用鏡去製造壓迫感,更不能不提作為「麥高芬」的行李箱。《Shallow Grave》是一部節奏明快的驚片,大量製造的懸疑(Suspense)教人緊張得喘不到氣。某幾個場境,甚至比之後的《127小時》(2010)更血腥和暴力。看過《Shallow Grave》,才驚覺Danny Boyle的風格原來是這樣驚艷的,《Trance》(2013)中的部份場面亦難怪熟口熟面。《Shallow Grave》講述三名住在一起的好友,因新來的房客突然暴斃而獲得一筆不義之財,貪心的Alex (Ewan McGregor 飾) 決定將這筆錢據為己有,並說服其他二人David (Christopher Eccleston 飾)跟 Juliet (Kerry Fox 飾) ,一起處理新房客的屍體。三人的友誼在面對這一箱不義之財時,似乎並不是如他們想像中那麼堅固。

《Shallow Grave》並不只是單單一個重新包裝的希治閣式驚片,更帶有探討當時社會年青人的一種意味。出奇地,那三人都是相當不討好,「廢青」更是近乎是David 的代名詞。每天漫無目的地工作,坐在電視前看一些完全無意義的節目。三人都很迷失,唯一支撐著他們的就是住在一起的這個單位。就如戲名《Shallow Grave》一樣,三者之間的友誼其實是相當淺薄的,三人各懷鬼胎,但又奇怪在三人都不願離開那個行李箱而同住在一起。原來所謂的「友誼」,是這樣脆弱。David的轉變雖然帶點突然,卻仍不失那種黑色幽默帶點懸疑的感覺。但個人認為,假若電影可以在三人之間的關係著筆多一點似乎會更較說服力。

《Shallow Grave》作為Danny Boyle第一部執導的長片,在起首已經可以看出Danny Boyle的獨特風格,主角憤世中又帶點迷失的獨白配上快速的舞池樂曲,而又不意外地,Danny Boyle 的處女作其實是比之後的作品更「激」的。《Shallow Grave》有的是更年輕更「低能」的Ewan Mcgregor,也有在《Trainspotting》同樣出現的嬰兒。看過一個導演成名以後的作品,再重看他以前的作品,雖然少了一份成熟和負擔,卻因無壓力而充滿實驗性。

2014年1月11日 星期六

But it's funny - Man on the Moon (1999)

Man On the Moon 是一部關於「諧星」Andy Kaufman 的傳記,但這電影一點也不好笑。甚至乎應該說是相當灰暗。會笑的,大概只是因為我們除了笑也沒有什麼事可以做了。看Man On the Moon,想起的是 Comedian 在 The Watchmen (2009) 的對白﹕「Once you realize what a joke everything is, being the Comedian is the only thing that makes sense.」Andy 對任何事都看似不著緊,並不是他不尊重自己跟其他人,而是因為他知道人生有多荒謬,沒有必要對這種東西那麼認真。

Andy Kaufman,毫不例外,並不是從小就有著成為諧星這個目標,相反地,他其實是想搞創作,希望別人欣賞他自己的想像力和幽默感。但事實上,「市場」更想要一些扮鬼扮馬,說低俗,言之無物笑話的藝人。偏偏Andy Kaufman 卻有這種他不想要的觀眾緣,他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麼好笑,但大家就是喜愛見到「低低能能」的Andy。由此開始,Andy 的一生就注定是不平凡的。由在酒吧裹扮貓王,到後來演出處境喜劇,他都是不喜歡的。他甚至為了讓自己擺脫束縛而創造了另一個較為極進的自己一Tony Clifton。他的妥協,都是為了增加自己的名氣,好讓自己有足夠的人氣去支持自己做一些真正帶有意義的玩笑。

一如其他諧星,他是身不由己的,亦都不意外地,他的個人創作因為種種原因而不受到歡迎,無論是小至十秒的電視玩笑,到後來上台朗讀小說的實驗性玩笑,大家的反應都是此起彼落的。這種身不由己的所帶來的落差感和挫折令他越走越遠,大家甚至以為他是性別歧視,從來沒有人理解他背後的理念,「總之,他就是痴咗線」。他反對充滿計算,對白的搞笑,他希望能真真正正跟觀眾開一些「真正的玩笑」。當他終於接受了自己是一個諧星,打算消費自己的時候,原來連如何消費自己都是有限制的。甚至到了最後患上了癌症,大家都是半信半疑,Andy Kaufman 的一生就是在這種悲劇中渡過。

看Man on the Moon,看見的不只是Andy Kaufman的一生, 而是世上無數諧星一生的寫照。我甚至分不清,戲中的究竟是占基利還是 Andy Kaufman。 占基利放下了一貫誇張到底的演技,換來的是一個「真正」的占基利,至少,我們看到原來占基利都是會哭的。Man on the Moon 找對了演員,沒有人比一個當紅的搞笑藝人更明白諧星之苦。「譚玉英姐姐唔愛小朋友,黃子華其實唔鐘意下下出現都要講過笑話」市場就是這樣殘酷無情,不斷消費諧星以娛樂自己,卻從來不想想這班人背後的煩惱。

電影說故事的技巧並不高明,但卻教人心酸。由一開始心驚膽跳,怕冷場,跟觀眾你眼望我眼的Andy,到後來走到上台「求其」讀幾頁小說都有人笑。這種轉變是教人哭笑不得,Man on the Moon 說的不只是 Andy 的悲劇人生,更是為一班諧星平反。我相信,沒有人是天生想做諧星的,只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就我而言,Andy Kaufman 並不是唯一一個抱有大志,但最後得不到賞識而只能消費自己的諧星。全世界,又有幾多個黃子華吖?

2014年1月5日 星期日

Isn't life already in 3-D? - The Science Of Sleep 《戀愛夢遊中》(2006)

Michel Gondry 是我最喜愛的導演,即使他的新作品《戀愛幻遊》(2013) 節奏失控,過份賣弄電影懷舊元素,但他仍是我最喜愛的導演,喜歡的,主要是他作品獨有,光怪陸離的電影戲法。在這個電腦特技橫行的新世代,他可以一次又一次拍一堆完全不用電腦特技的電影,特別是現在用定格動畫跟那些超現實的道具和場景其實比用電腦特技還要貴,是一個奇蹟。但我認同他跟Charlie Kaufman 一起寫的劇本是遠比他自己一個人完整,看他的電影是在看他把不同超現實元素放到現實世界裹,但這個同時是他的最大弱點,他的電影有時實在太過依賴這些電影戲法,甚至有點過火。儘管如此,亦無阻我對《戀愛夢遊中》的喜愛。

Stéphane (Gael García Bernal 飾) 是Michel Gondry 自身的個人投射,同樣地充滿「諗頭」,希望把自己所想的超現實意頭一一放到工作裹,但不同的是,Stéphane並沒有得到上司的賞識,他的古怪念頭亦自然只能在睡夢中爆發。客觀來說,Stéphane 是不成熟的,而Stéphane 跟Stéphanie (Charlotte Gainsbourg 飾) 之間的感情亦是超現實的單純。兩人都有著超乎常人的想像力跟創造力,可以說是天作之合。但隨著故事的推進,Stéphane,連帶觀眾都逐漸分不清夢境跟現實,Michel Gondry 簽名式的定格攝影基本上未曾停過,無論是現實還是夢境都是超現實的。 (對白Isn't life already in 3-D?就解釋了Stéphane 跟其他人的不同之處) 這個問題越滾越大,甚至為兩人之間的感情帶來無可挽救的破壞。觀眾看到的,只是Stéphane一個又一個因逃避現實而加深的隙縫。

假如《無痛失戀》(2004) 是在探究記憶在愛情中的位置,那麼《戀愛夢遊中》就是更進一步,探討潛意識對愛情的影響,對於Michel Gondry 來說,愛情明顯地是不客觀的,相反,它是主觀地由個人記憶和潛意識產生出來的。Stéphane對Stéphanie 的愛慕亦在他的夢境中和現實中不斷加劇,一切都是主觀而不理性的。但由於他從未真正「了解」過Stéphanie,他對Stéphanie的愛慕只是自己的個人投射,我們看到的,是Stéphane自身的迷失,因為他對自己的懷疑,造成這段愛情悲劇的出現。甚至在故事的尾段,Stéphane仍然是一廂情願地「估」,當我們觀眾都開始明白是怎樣一回事的時候,身為當事人Stéphane還在真實與夢境中迷失。《戀愛夢遊中》帶來的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旅程,而這個旅程其實是相當簡單的,只是因為Stéphane無法自制地深陷在夢境與現實之間,而這正正反映了愛情的無奈。當局者永遠都不能用理性的態度去作出決定性的選擇,取而代之的是,一大堆不能計算的潛意識和記憶。

《戀愛夢遊中》比起《無痛失戀》多了一份迷離和詩意,而就是因為這種迷離,《戀愛夢遊中》並不是Michel Gondry「單拖」版《無痛失戀》,而是一部充滿Michel Gondry 別樹一格,帶有童真的一部愛情電影。另外,我真的很愛戲中的插曲《If you rescue me》,歌詞不但帶點稚氣,更帶出了Stéphane那種對愛情一廂情願的價值觀。

2014年1月4日 星期六

只是日本兵殺了人,李鳳儀就要死 一 咁就十年喇

我仍然認為《大隻佬》(2003)是銀河映像二千年後最完美的作品。《大隻佬》劇本結構有韋家輝簽名式的「玄」和「誇張」,亦都有銀河映像最重要,亦都係最常見的主題:選擇同命運。由一九九七年一個字頭的誕生,直到最新作品《盲探》(2013),選擇同命運永遠都係銀河最重要的命題。(所以上年TVB出現一套《大隻佬》式既《師父,明白了》係認真估你唔到兼開心既)

無可否認的是,在不計各大院校的作品展和鮮浪潮的情況下,銀河映像的確在香港過去十年的擔當了一個相當重要及明顯的角色。我甚至懷疑「香港淨係得警匪片」都係因為銀河映像一貫統一的黑色風格而出現。但說實話,我對《盲探》不入十大本港票房是感到相當可惜的。今天看《大隻佬》有的是一種佩服,看見的已經不再是單單有關選擇和宿命的命題,而是佩服杜韋二人走在最前,在執行上把這部難以定類,前半怪誕搞笑,後半黑色認真的的《大隻佬》帶給低潮下的香港。

佛只著力一件事,當下種既因 一《大隻佬 Runnig On Karma》

2014年1月2日 星期四

巨輪

新一年,第一樣衝擊係上年其中一套無線,講緊既唔係虎頭蛇尾既《My盛Lady》,而係明顯地眼高手低,唔夠錢既《巨輪》。巨輪問題在於,第一,一定係太多鉅記,第二,喺唔夠錢既情況下,要將2013年既香港由八十年代同九十年代既香港重新演繹一次基本上無可能,結果除咗鍾嘉欣同李亞男個造型之外,基本上,成套野都好現代。雖然睇得出套劇有落過心機喺燈光上,好明顯見九十年代無線劇果種室內暖色用咗喺好多場景上(特別係陳展鵬間屋),不過,始終都係好難說服到觀眾《巨輪》係一套橫跨三十年既時代劇。

另一個問題,係個劇本結構唔完整,要就香港住呢三十年既發展史,但又因為部份角色係無進步過,結果去到後面已經唔係爛尾咁簡單,直頭係無咗個尾,其中比較明顯既一定係張繼聰同李亞男呢類無啦啦唔見咗既角色。假如《巨輪》唔係咁大野心,去將香港呢三十年既變化擺入個劇本入面到,應該會好睇好多。最少唔會有咁多穿崩位,同角色消失。而角色性格亦都好矛盾,例如話第一集蕭正楠搵咗佢大佬咁多年,一見番面竟然咁容易就用木棒扑大佬。角色一係就無進步,一係就完全唔合理咁變化。三十年,似乎真係太多。


我鐘意首主題曲,雖然歌詞入面好明顯唔係2014年既香港,但除咗「那天到異國出走的人潮於今天回流或者都牽掛這都市都捨不得放手」呢句歌詞比較科幻之外,其他野都比同一年淨報喜不報憂既《同舟之情》更加踏實同窩心。睇《巨輪》,有既係一種親切感,雖然所有野都熟口熟面,但所有野舊得黎又相當無線,到今時今日,當鄭子誠做衰人已經做到一個cliche既時候,《巨輪》同《情逆三世緣》反而好努力咁去重現以前無線劇成功既元素。講到尾我講咁多野,其實都係因為田蕊妮個角色設定得太過完美啫。